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秦恺月:多措并举推动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表日期:2021年12月02日   共浏览3260次

摘要:“十四五”新征程的全面开启为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工作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是四川省培育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的基础,是由农业大省跨入农业强省的根基,10大产业的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3大先导性产业作引擎支撑。构建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型。本文将10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提质研究,对3大先导性产业分别阐述具有可行性的改善途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构建符合当前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点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10+3”产业体系;农产品

 

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的转移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转折点,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加快农业在新阶段的发展格局,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历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则是我省农业由大图强的根底。尽管“10+3”产业体系已经擘画出四川农业走向的蓝图,但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粮食等重要农产稳产保供压力大,“川字号”品牌有待擦亮,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贡献率不高等。因此迫切需要在梳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建设经验,深入研究我省农业现状的主要短板,归纳总结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善建议,为有序推进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一、赋能10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跨入农业强省

现代农业产业不只是实现生产手段的科技化,更是强调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大省——四川省向农业强省转型过程中需构建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核心。

首先立足四川省10大特色优势产业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竹、川果、川药、川酒、川牛羊、川鱼,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实现全省现代农业综合水平显著提升,争取整体实力早日迈入农业强省范畴。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全链条增值。此外,引领企业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注重市场需求,拓展销售渠道。

1.1立足特色资源,建立园区抓产业

立足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的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规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农业园区来加强产业培育功能。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育种—种养—加工—流通—服务”等相关产业空间整合,打造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体系,破解产业发展“碎片”难题,促进农业从注重数量的导向转到提升质量和价值提升的导向。根据四川省各地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来考虑园区建设的规划布局,加快构建完善国家级到县级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科学定位各园区,明确其发展目的和方向。

在“一县一特”的前提下,以县为单位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以探索四川省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向前。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园区,中大型城市附近旨在创新都市农业之路,创建智慧农业园区示范区,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打造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的“桃源”。在四川省的丘陵山区、川西北高原等地区,创建一批具有生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保护资源、绿色种养和环境友好为重点1。

1.2 培育知名“川字号”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在如今“大循环”“双循环”的新格局下,乡村振兴品牌有利于带动资源聚集和推动产业提质,品牌强农的战略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但不可忽视的是,品牌打造的前提是农产品过硬的品质质量。

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升农户/农产品生产对农产品品牌的重视度,增强自身动力。较为落后的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着农业生产者对品牌建设的认知,同时农产品建设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导致了农业生产者缺乏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为扭转局面,一方面政府可强化品牌建设政策的创设,激发农业生产者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活力。另一方面,全省应该统一思想,领会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极力在社会营造重视品牌建设的良好氛围。此外,在重要农产品的产销季节,可以通过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电视等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农业生产者在内的群众树立正确的品牌观念。

第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特色地域名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助于使县级或地市级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可以从外部内部两个方面进行打造以及品牌标志的设计上下功夫。外部主要是政府领导完善健全品牌监管保护机制和体系,避免“一品多牌”以及数量过剩的资源浪费,以此增强农产品生产者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过程的耐心,以激发其自觉维护品牌名誉的心理;内部主要让农业生产者树立品牌建设的意识的同时做到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遵守并维护农产品市场有序竞争。

品牌标志的设计看着事小实则对品牌化的推进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在区域公用品牌中的地理物种品牌的设计思路总结起来为:视觉元素突出产品特性,使用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视觉元素并添加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对于地理集群品牌标志的设计则需更注重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这些元素来营造氛围3。

第三,加大营销,拓展农产品推广渠道。农产品营销渠道可扩大销路,实现信息共享,避免生产浪费,明显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和缓解在市场上的供需失衡。

“互联网+”模式是如今盛行的营销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农产品的保质保鲜问题是制约营销渠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产品营销需要改善“互联网+”的模式,加强电商多媒体助农,增强物流行业服务,进一步完善网络支付安全。

此外需要多渠道入手,坚持挖掘潜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不断拓展开房合作领域,才能全面地推动农产品“走出去”。首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农业贸易的合作,并建立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以及培育国际化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直供基点的生产能力。同时,多参与农博会、菜博会、绿色食品博览会等交流平台,增加特色农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将“川字号”优质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其次,建立农产品溯源体系,让消费者安心购买农产品的同时,增强购买农产品的消费体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以带动消费。

1.3大力发展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支持农产品产地清洗、分级、包装、烘干储藏、贴牌、等初加工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能力。利用好飞地建园模式,打造产业聚集和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构建面向全国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冷链、展示、体验、销售中心,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四川农产品顺势腾飞。

是由农业的分工体系与市场体系组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农户们单独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逐步减少,有的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并且发展成为独立的涉农部门。这些涉农部门同农业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紧密联系进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随着农业蓬勃发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代耕代种、土地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的科技功能不断凸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鼓励发展“服务主体+各类经营主体+农户“等托管服务模式,引导主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智能化水平。我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整体情况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应着手于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4强化园区多功能发展

发达国家地区的现代农业园区有生态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科技化、规模化、体验性、示范性等的特点。四川省可以借鉴其经验建设多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4。

现代农业园区不仅是农业生产基地,还应该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扮演多功能角色。除了承担基本的农业生产任务,还有其他职责,例如对农户的技术辐射及服务作用,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体系中,农业生产者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农技推动者,也是农技创新的需求者与应用者,建设好现代农业园区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除此外,园区可汇集农业知识科普、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的等综合性功能,由此可见,农业产业园区除了促农增收外,还能为民众提供了休闲、观光、娱乐及科普等综合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3大先导性产业,带动10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为推进四川10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稳固3大先导性产业支撑以培育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10+3”现代农业体系可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型。

2.1补齐种业发展短板,打好翻身种业仗

四川省的种业发展现状有优势也存在短板。优势是四川省的种子生产及供种能力较强,2019年我省的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9个,位居全国第一5。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如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不健全、育种创新能力较弱、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等。对于种业的发展,需要坚持突出优势,提升“川种”地位,突出种业的“芯片驱动”作用。

2.1.1发挥种子企业的产业主体作用

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以构建多元化现代农业种业投入的新机制。坚持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整合农业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集群。对于发展较成熟、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种子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旨在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企业自身需要严把质量关,以质量求生存, 以质量求发展,从根本上突破四川省种业现状。

2.1.2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首先,农业研究机构可以通过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实习基地等,并且注入专家、学者和培养对象,构建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效衔接的机制。把提升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种业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突出位置。其次,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育种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此外,联合优势涉农科研究院和高校如四川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围绕四川省重点领域,发挥在农作物及畜禽水产品种选育的学科优势,强化资源整合,集中火力攻坚克难。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现科技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2.1.3借助种质资源中心库发展种业

种质资源库对培育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的新品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种质资源库利用仪器设备对农作物、畜禽及水产的遗传物质进行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作物的种质资源是种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资源6。由于此前全省缺乏标准化、综合性的农业资源库,对优质资源发掘利用效率低。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已于2020年年底开工,借助种质资源库提升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水平,促进良种选育实现新的突破。对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的合理利用将助力“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为擦亮川种“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2.2完善烘干冷链物流建设,打通农产品运输“大动脉”

冷链即肉、乳制品、果蔬等农产品自产出收集后,从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环节一直处于特定的低温环境。烘干冷链物流在冷链的基础上基增加了新型烘干设施,让冷链物流中心更是可以在市场供应短缺时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7,8。烘干冷链物流是四川省现代农业体系中先导性产业之一,它能保证农产品质量,降低腐烂率和营养流失。从市场需求来看冷链提升了农产品跨地区流通性。四川省烘干冷链物流要围绕“川字号”10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实生产支撑端和仓储端,形成产、购、销功能“一条链”。

2.2.1完善配送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纵观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其高水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此外冷链物流协会的行业标准规范,都使得冷链物流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9。明确农产品供应链是由农产品相关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组成。法律法规会扮演政策引导者和市场维持者的角色,可对起步较晚的冷链行业进行统一指导与管理,同时改善冷链行业的发展环境。行业标准的形成可促进冷链物流各环境有机结合和无缝衔接。

2.2.2建立冷链运输全程追溯机制

溯源机制是保证冷链运行全程不断链的关键。此机制监管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和消费终端环节的温度信息。小幅度的温度变化也可能导致农产品的保鲜期缩短甚至是变质,可见温度信息的实时检测的重要性。对于消费者而言,可溯源的产品是质量安全的保障。除此之外,消费者扫码后可查看物品的生产、加工、物流环节,给目标群体提供“一对一”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可以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冷链物流溯源机制的建立可借助 RFID 技术、GIS 和 GPRS 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农产品全程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实现信息的电子化和自动分析,当农产品供应链任意环节出现紧急情况,随时召回车辆和商品,实时地保障了追溯的效率10。

2.2.3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我国冷链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较大。四川省需加强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冷链产业的发展打牢根基。冷链物流基础建设需要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分散农户的烘干冷链物流需求。系统化建设一批产地烘干、预冷库和预冷设施。

首先,可以从各冷链企业入手,激励冷链企业完善保温贮存、运输、冷藏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考虑合理规划布局。恒温库、冷冻库、封闭低温卸货台、温控理货区和长短途冷藏车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是筑牢冷链产业的根基。

另外,农产品在物流节点的冷藏也至关重要。农产品的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需得到进一步改善,若关键地的物流节点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区域性的周转中心缺乏相应的冷鲜技术,会明显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和冷链流通率降低。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的果蔬在储存、配送等过程中,损失率为仅为5%11。对冷藏节点的建立和完善,可尽量减少损失率,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对于这个产业链的参与者而言,也可以将利益最大化。

从生产加工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设施。在冷藏运输过程中,积极研发智能的全程温度控制设备,增加安全环保的冷链车辆数量搭建“三路一航”四位一体的冷链运输网。冷链运输体网中,其中冷藏车数量不足是四川省不可忽视的短板,2017年西南地区的冷藏车占有量仅占全国的6.61%,如今占有量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由于我国全国的冷藏车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12。从何途径增强企业配备环保节能的长途、短途冷链运输车辆的能力,成为目前四川省冷链产业在公路运输上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在销售终端的有效检测和监测是最突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完善相匹配的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还需要研发和推广高效的监测设备。

2.2.4提升“互联网+”环境下冷链配送的信息技术应用

大幅度提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冷链配送行业的参与度。为了促进四川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资源的利用,可建立相关的多功能网络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冷链企业都可从平台获得最新的市场行情和行业需求资讯。同时,由平台整合物流资源,把农产品生产信息、存贮信息、运输信息以及销售信息有效衔接起来,形成全程可控的链条。最后,让平台成为促进冷链产业发展的催化剂,通过平台加强社会化冷链物流网的体系发展,优化整合订单,以此合理安排配送路径,提高冷链供应链的规模经济效应。平台可加强冷链物流企业间的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结果13。深刻理解并认识“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运用创新思维,以此推动“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冷链体系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

2.3强化农业机装备支撑,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装备的支持,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实施推广的载体。

2.3.1兴建高标准农田,改善农机装备作业环境

如今走好质量兴农之路需要由增产转到提质,粮食生产的重心也由“数量”转变为“质量”。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可知,全省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仅占耕地面积的 44.6%,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占比低,一些地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得到较明显地改善。四川省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地形。围绕“五良融合”即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的有机融合,有效融合的重要前提是需推动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规划布局和改造提升并举,便于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定报量、抗灾能力强的粮田耕地区。

2.3.2提升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助力产业发展

由《规划》可知,四川省农业科技支撑不足,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中的四川农机产品仅占 2.6%。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

在农业装备的研发方面,除了坚持“引机入川”政策,还可依托四川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大力推动农机装备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农业装备制造、服务龙头企业,加快速度研究、制造、推广一批适合四川省复杂地形地貌的绿色型、复合型的智能农机装备。

此外,支持农机科研院校和相关部门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工作组,充分发挥农艺和农机化装备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智慧,加强研发工作的指导,从产品研发、田间试验、推广使用、种田机手培训到最终效果测评,探索出利于农机研发工作发展的一体化工作机制,全力打造“四川造”农机产业集中区。同时,与重庆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川渝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基地。

此外,政策引导并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集生产、作业、培训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施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加速创新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机械化率的稳步提高。

2.3.3促进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

按照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建设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落实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建设监督管理、指导服务等职责,率先在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全程农业机械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五良”融合现代农业园区,切实提高园区农机装备的先进性、作业水平的精准性、服务水平的专业性。以“五良”融合为重点,力图打破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经营条件。

同时,善于使用针对四川10大特色优势产业——“川字号产业”制定的《农业装备推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依靠《指南》,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局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按需下单”,实现农业装备精准配置,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参考性。

三、总结

四川省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建设可以借助“十四五”时期乘势而上。10大特色优势产业稳重求进,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拓展销路,打响“川字号”品牌的名声。3大先导性产业是四川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加强科学技术支撑,规范行业运营标准,强调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多措并举的方式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预估在2035年,四川省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3大先导性产业等科技创新能力跃入新台阶,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此文入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创新赋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讨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