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李凌浩:各族人民团结奋进 共谱彝州美好华章(此文获2017年度机关党建理论研讨二等奖)

发表日期:2018年07月12日   共浏览2151次

自古以来,凉山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不仅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藏、彝等多民族的接触地带。为了谱写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凉山篇章”,实现“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奋斗目标。凉山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省委“治蜀兴川”战略部署,传承“彝海结盟”精神,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凝心集智聚力、同心同向同步,加快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一、深化民族团结认识,打牢凉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夯实民族团结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的有力武器,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三个离不开”思想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各族人民必须身体力行的精神信念。“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牢固树立并践行“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全州各族人民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树立“五个认同”思想,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认同是人民心理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是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基础。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认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树立“五个认同”思想,就是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情感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凉山安定团结的发展局面,增强各族人民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弘扬“彝海结盟”精神,擎起民族团结大旗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凉山,在彝区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模范遵守群众纪律,赢得彝族同胞的爱戴和拥护。刘伯承司令与彝族果基(沽鸡)家支首领小叶丹在冕宁举行了举世闻名的“彝海结盟”,走过了困难决绝、意义非凡的800公里革命征程,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的美梦。“彝海结盟”从此成为彝汉民族团结的千古佳话,成为红军与彝族兄弟鱼水情深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汲取。时代呼唤英雄,历史昭示未来。82年后的今天,我们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道路上,“彝海结盟”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努力构建新凉山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彝海结盟”精神,擎起民族团结大旗,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真正消灭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创凉山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生动格局

恩格斯曾指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现在正在各地提倡各民族的兄弟友爱。”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民族关系所体现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就是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因此,我们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与促进凉山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统一起来,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一)保障各族人民地位、权利平等,建设和谐凉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启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时代,它是各民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平等权利的制度保障。要实现各民族享有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就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尤其要在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上花心思、下苦功,做好多元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与合理均衡,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利,大力出台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护条例》这样切实为民的自治条例。

(二)加快各族人民脱贫奔康步伐,建设幸福凉山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期,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基础。而凉山地区除安宁河五县一市外,其余11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上的事实上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凉山全域均衡发展。凉山民族地区要实现脱贫奔康,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任务分配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确定长期“对口帮扶”互助关系和援助模式,落实“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等利民工程,增强民族地区发展的后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各族群众共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

(三)加强各族人民文化交流,建设文明凉山

文化交流的基础是跨文化理解;世界上的文化没有优劣和高低之分,对待少数民族文化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的原则,避免“自民族中心主义”和“普遍主义”。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文化差异;要丰富和发展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吸收借鉴当代优秀文化,增强各文化主体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差异。文化交流的载体是语言文字;要继续普及双语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使各民族青少年通过学习汉语,走向全国,通过学习英语,走向世界。凉山作为多民族文化的接触地带,要充分利用“火把节”“彝族年”等传统节日,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只有保护、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各族群众加强相互了解,增进彼此认同,民族团结的基础才能巩固。

三、扎实做好民族工作,推进凉山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由州委牵头总体规划,全州17县市、120余州级部门、613个乡镇研究制定今后一个时期内指导我州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使我州在顺利完成“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奋斗目标后,各项民族工作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完善民族工作的制度建设,要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延续性和有效性,并加强对制度的学习、落实和监督,切实把民族团结意识永久地融入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深化民族教育,树牢团结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长期以来,凉山州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建设经济发展明星州、民族团结模范州”的战略部署,又在2015年将“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自1994年开始坚持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活动,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个、省级模范集体14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形成了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氛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实现“四个全覆盖”:覆盖青少年的学校系统教育,覆盖干部职工的培训教育,覆盖全社会的媒体宣传教育及覆盖乡村、社区、部队、企业的差别化宣传教育。

(三)创新宣传手段,营造团结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文化+”等新技术、新业态,结合人们的文化消费偏好和网络化生存模式,着力构建趣味性、迅捷性、富媒体化的微传播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手机短信、户外显示屏、出租车呼叫台等媒介,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学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宣传效果。不断推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和形式,如有奖征文答题、民族团结健步走等,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和持久动力,不断形成推动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是我党的执政之要兴国基石。我们要当好一颗抱团共进的“石榴籽”,大力弘扬“彝海结盟”精神,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同心共济、共创共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实际行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凉山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