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红军长征在凉山·微党课|一张布告播西蜀、赢得民心过彝区

发表日期:2025年07月16日   共浏览74次

在国家博物馆,一则泛黄的红军布告静静地躺在透明的展柜里,似乎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90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不朽历史......

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摆脱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一路北上,经德昌、西昌,于5月20日到达冕宁重镇泸沽,原定中央红军走大路,从汉源大树堡抢渡大渡河。刘伯承获知蒋介石已在汉源大树堡方向布置了重兵,建议中央红军主力走小路,从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北上,同时先遣二团按原定计划走大路,佯装主力红军。21日下午,中革军委同意了刘伯承关于泸沽改道分兵的建议,决定红军主力改由冕宁经大桥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为顺利通过冕宁北部百里彝区,中央红军于5月22日,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在冕宁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回顾红军长征过凉山,回顾彝海结盟,《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以下简称《布告》)历经岁月,彰显出特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指明了四川军阀及国民党反动政府是彝族人民和红军的共同敌人,是压迫彝汉人民的大山。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进一步说明了红军不以强凌弱,尊重各民族,尊重彝人的风俗习惯,向彝族群众宣传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表明了红军是一支纪律十分严明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彝人一丝一粟,体现了红军与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根本区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当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不明真相的群众弃家进山躲藏,红军用了他们的粮食就把钱放在粮袋里,用了柴就把钱放在柴堆里、火塘边,用了水就把钱放在水桶边,就是老百姓送的酸菜和食物,红军吃了也要付钱给老百姓,严明的纪律,亲民为民的行为,使红军很快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信任。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表明红军和彝族人民是一家,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阀是彝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这就使彝族同胞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谋解放的,是一家人。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目标就是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体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力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这与新中国成立前颁布的《共同纲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脉相承。1952年建立凉山彝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年《布告》的主张得到了实现。

党的民族政策在彝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彝海结盟创造了有利条件,红军化险为夷抢先机,变禁区为通途,为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先机,《布告》功不可没。

进入新时代,《布告》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布告》所蕴含的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追求;《布告》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指南;《布告》所主张的民族团结进步,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布告》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此,“万里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0331长征3.png

1952年10月8日,各族各界群众在昭觉县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周年暨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


长征是宣言书。在凉山,红军郑重宣告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是兄弟骨肉,并明确提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变成了现实。

长征是宣传队。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在凉山,红军唤醒了沿途民众,凉山一大批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

长征是播种机。红军进入冕宁后,建立了入川以来的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冕宁县革命委员会。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红军长征过凉山,一张布告播西蜀,赢得民心过彝区,《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功不可没,光照千秋。

(讲授教师|凉山彝海结盟分院   杨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