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担负的历史任务有所不同,团结联合的范围对象有所变化,采取的政策策略也有所区别,但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始终没有变,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法宝作用始终没有变。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统战工作成功实践,不仅为红军长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在当代具有深远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红军长征在凉山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领导下,在黔、川、滇三省之间和赤水河两岸,与薛岳指挥的追剿军和地方守敌巧妙周旋,历经著名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进入凉山地区。然而,当时国民党及川康大小军阀在凉山派驻重兵,设立“彝务指挥部”“屯垦委员会”“靖边司令部”控制彝族地区,导致凉山成为民族压迫严重、民族矛盾尖锐、民族隔阂深重、民族对立突出的地区。在此之前,中央红军长征以来,虽然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也碰到过民族问题,但像凉山这样严重封闭、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问题的紧迫程度、严重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困难程度,均不及此时此地。因此,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成为摆在中央红军最高决策层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红军长征在凉山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策略
(一)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一是组织先遣队,先行北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决定组成以刘伯承任司令、聂荣臻任政委、罗瑞卿任参谋长的先遣队。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二是与冕宁党的地下组织接头,了解凉山彝族地区情况。先遣队到达泸沽后,听取工作汇报,了解到从泸沽到大渡河两条行军道路的里程、敌情、民情等具体情况。三是毛泽东在冕宁亲自接见彝族代表了解情况。通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代表的信任和同情,增进了双方理解和认识。
通过调查,红军对凉山地区的民族特点、发展水平、敌情分布等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结合截获的情报,红军作出泸沽改道分兵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面对不同彝族家支的态度差异,红军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对受国民党蒙蔽,对红军政策不了解的倮伍家支说服其保持中立;对被国民党利用同红军对立,并劫去红军枪支的罗洪家支,采取政治上争取与军事上打击相结合的政策;团结像小叶丹这样愿意与红军交朋友的有号召力进步上层人物,用他们的影响力,团结大多数人,孤立和打击极少数顽固破坏分子。这种针对性措施既避免了全面冲突,又最大限度争取了盟友,展现了统战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二)宣传政治主张,做好群众统战工作
一是以标语、布告等方式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主张。1935年1月,针对云贵川三省多民族的特点,红军发布了《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批示》《注意争取彝民工作的指示》等文件、文告,大力宣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进入凉山地区后,红军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此布告26句156字,文字押韵、简单易懂,在彝汉群众中产生重要影响。布告明确提出“解放弱小民族”“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等主张,向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充分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原则和立场。
二是充分照顾底层群众利益,促进革命觉醒。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对彝族各家支实行“换班作质,轮流坐牢”的办法。红军打开“夷卡”,释放了数以百计的彝汉同胞,并宣布永远废除奴役人民的“换班坐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深深感动了彝汉同胞,很多青年当即报名参加了红军。如彝族青年王海民、陈占英、潘占云、王占清、李木林等。根据《红军长征在四川》记载,凉山地区参加红军人数达6882人,群众支援红军粮食达88.39万公斤。
三是建立地方政权和武装,播撒革命火种。由毛泽东、朱德等主要领导人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冕宁县革命委员会,针对冕宁县少数民族特点,专门成立了“弱小民族科”,深入开展民族工作。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革命武装力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夷(彝)民沽鸡(果基)支队”和在游击队中特设“彝民连”,播撒革命火种。
(三)尊重当地风俗,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
红军长征前,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态度是敌对的,同时指示要发动反对村长、黑夷、土司、地主的阶级斗争。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深入与少数民族接触后,发现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在群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和号召力,而且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侵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刘伯承作为红军高级将领亲自与彝族头领小叶丹谈判,寻找彝汉文化的共同点,即中华民族自古和合一家,各民族都有结盟交好的悠久文化传统。同时,刘伯承以尊重对方的风俗为前提,决定按照彝族的传统风俗,与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从此,彝汉同胞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的命运紧紧相连,成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三、红军长征在凉山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民族地区统一战线工作的精髓要义
新时代以来,根据不同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状况,中国共产党尤其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坚定不移抓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凉山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好资源能源大文章,着力建设工业强州。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着力建设农业强州。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着力建设文旅强州。二是坚定不移惠民生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始终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提升基础设施体系。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坚定不移促共兴加快构建区域高水平协调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提升“一核一区一流域”新发展格局。强化西昌极核引领带动作用,抓好脱贫县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把安宁河流域建成带动攀西经济区特色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
针对民族统战工作新的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吸取彝海结盟经验,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民族平等尊重、团结协作能力和水平。二是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理念,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三是贯彻落实各民族一律平等理念,切实保障各民族平等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在适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地区统一战线工作的精神动力
彝海结盟体现的民族团结精神已经深深在凉山各族干部和群众心中扎根,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一是大力挖掘、精心提炼各民族文化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精神元素,以及贯穿其中的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思想基础。二是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公民道德和文明风尚建设,促进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三是用共有的文化认同积基树本,促进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川归海。
(作者:陈雅丽,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凉山彝海结盟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