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背景
欢迎来到中共凉山彝族自治州委党校!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李连秀:筑牢安全屏障,护航干部教育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的安全工作实践与思考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27日   共浏览106次

2025年8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新征程上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条例》对党校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蕴含了关于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正常秩序、服务主责主业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党校安全保障服务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党校运转的“稳定器”和“安全盾”,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条例》精神,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以《条例》为指引,不断强化思想认识,优化工作举措,提升保障能力,努力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事业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防线。

一、 深化认识:把握《条例》精神,明确安全工作新定位

《条例》通篇贯穿坚持党校姓党,牢记初心,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更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办学治校的基本前提,是教学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生命线。

(一)安全工作是落实“党校姓党”原则的基础保障。党校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确保党校绝对安全、万无一失,本身就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安全工作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员思想稳定,甚至可能对党校声誉和党的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必须从政治高度看待安全工作,将其视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服务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具体行动。

(二)安全工作是实现党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条例》对提升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效能提出了明确目标。没有一个安全、有序、和谐的校园环境,所有这些目标都难以实现。要让教职工潜心教研、让学员安心学习,安全工作通过创造稳定环境,直接服务保障党校的中心工作,是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

(三)安全工作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前沿阵地。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类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党校作为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安全性、稳定性尤为重要。《条例》的修订实施,正是基于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洞察。安全工作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二、 践行使命:聚焦主责主业,展现安全工作新作为

学习贯彻《条例》,关键在于落实。我们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将《条例》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和工作成效,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筑牢“思想防线”,强化政治安全意识。始终将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可能影响校园政治安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配合相关部门,严把政治关。强化教研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全员保密意识和纪律观念,确保党校阵地坚如磐石。

(二)夯实“物理防线”,提升校园安防水平。 针对校园“校宅一体”、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我们着力补齐短板、加固底板:一是强化人防建设,积极争取支持,优化服务保障人员结构,推动补充专业力量。加强对物业安保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培训,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提升其履职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应对能力。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确保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管控到位。二是优化物防技防,定期对校园围墙、消防设施、应急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更新。针对车辆增多、乱停乱放、“飞线充电”等突出问题,制定了《州委党校非机动车管理方案》设立专门的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实行集中统一充电制度、规范非机动车充电行为,并联合后勤、物业开展专项清理整治。提升安防科技含量,优化视频监控布局,确保关键点位全覆盖、无盲区,图像清晰、存储有效,探索车辆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安防效能。

(三)构建“管理防线”,推进精细规范治理。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以《条例》为遵循,修订完善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门卫管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形成覆盖全面、责任清晰、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二是压实责任链条,明确并强化“校委领导—科室负责人—物业执行—个人遵守”的四级安全责任体系。将安全工作纳入相关科室和人员的绩效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积极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协助学校进行社区化管理,将部分管理责任下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微信群、公告栏、宣传册、专题讲座、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内容涵盖消防安全、防盗防骗、文明养宠、应急避险等,旨在提升全体教职工、学员、住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校园安全氛围。

(四) 提升“应急防线”,增强风险处置能力。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定期组织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应急演练,如消防疏散、医疗急救、群体性事件处置等,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协同作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控制影响,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展望未来:持续对标对表,开创安全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条例》是一项长期任务,安全工作的改进提升永无止境。对标《条例》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例如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安防建设仍需加强,部分复杂问题的治理成效尚需巩固等。

(一)在深化认识上再下功夫。持续深入学习《条例》原文,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安全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在能力建设上再求突破。加强保障服务人员和安保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防技术掌握、矛盾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应对等综合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安全保障服务队伍。

(三)在创新管理上再探新路。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党校和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安全管理效能。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

(四)在协同联动上再聚合力。进一步加强与校内各部门和属地公安、消防、社区等的沟通协作,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联动联治,共同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